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
文章于 2021年9月26日 被检测为删除。
查看原文
被用户删除
其他

道家哲学① | 陈霞著《道家哲学引论》

本号整理 川大老子研究院 2021-02-06


出版信息

书名:《道家哲学引论》

作者:陈霞

出版社: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

出版年:2017年12月第1版

页数:218

ISBN:978-7-5161-9401-0



作者简介

陈霞,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、博士生导师、博士后合作导师,从事中国哲学、道家与道教文化、宗教学等领域的研究。曾经任教西昌学院、四川大学,  也曾为哈佛一燕京学社、伦敦大学亚非学院、布朗大学、密苏里圣路易斯大学访问学者。著有《道教劝善书研究》,主编有《宗教学原理》(合作)、《道教生态思想研究》、《王明集》、《道教术语汉英双解词典》(合作)等,参加过《中国传统哲学纲要》、《马丁•路德的神学》、《道教与生态》、《人类的宗教》等著作的英译汉、汉译英工作,在《哲学研究》、《世界宗教研究》、《道家文化研究》、《国际伦理》、《德国哲学》等刊物上发表中英文论文、译文100多篇。



内容提要

道家哲学对中华民族的理论思维,政治建构、审美情趣、自然探索、精神信仰、人生追求、生活方式等都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。但是,在漫长的历史中,道家是在十分曲折复杂的环境中发展的,其思想内容庞杂,人们对它论说纷呈,其价值常被低估。本书尝试以哲学的方式,从道的理念地位启程,顺流而下,从六个角度(逻辑学、认识论、自然哲学、道德哲学、政治哲学、宗教哲学) 加以阐发,透过道家的视角对社会、人生、自然的根本问题做出理性的思考,将浓缩在那些言简意赅的命题中的丰富内涵演绎出来,使孕育其中的那些具有现代性的思想因子得以生发,让中国古代思想哲学化、让其思想形式现代化、让民族的思想转化为人类共同的思想而普遍化。



目录


前  言  1


第一章 哲学逻辑论  1


第一节 作为最高理念的 “道”  1

一  道的理念地位的确立  2

二  “道” 与存在  7

三  “道” 的逻辑演化  8


第二节 “道”的原始二重性—— “无”与“有”  11

一  “无”与“有”是道分化为“二”的范畴  12

二  关于“无”与“有”之间的三重逻辑关系  15 

三  “无” 的哲学意义  17



第二章 自然哲学  25


第一节  古代自然观概论  25

一  自然观的几种类型  25    

二  古希腊的自然观  27

三  中国古代自然观  29


 第二节 道家关于万物起源及生成的哲学思考  32

一  道家对宇宙生成的关注  32

二  “水辅” 与 “气化” 说  34

三  “道生” 说  46

四  自然哲学的第一思想—— “三生万物”  53

五  道物无际——道与万物的先在与同在之辩证关系  60



第三章 认识论  63


一节 认识领域的开拓和认识方法的揭示  66

一  “知不知上” 的谦卑  66

二  “为学日益” 的知识论  69

三  “为道日损” 的觉悟论  73

四  “为学” 与 “为道” 的辩证关系  79


第二节  相对主义认识论  86

一 非彼无我, 非我无所取: 认识的相对与无定  87

二 莫若以明、与物委蛇: 实现理解与沟通  90

三  知与恬交相养: 协调认识与价值  92

四  相对主义反对独断论的作用  94


第三节  道家关于语言与认识  95

一  先秦儒墨名法的名实之论  96

二  道家对语言的考察  99



第四章 道德哲学  105


第一节 道德哲学的根基及其特征  107

一  关于道德的根基  107

二 “道” 作为道德的根基  113

三 “惟道是从” 的形而上学性  120

四  道与德的关系  121


第二节“德”的内涵、上德与下德的区分及道家道德哲学的特点  124

一“得其真性谓之德”——道家之“德”的独特内涵  124

二  上德无为、 下德有为  128

三  遗忘道德、 自相适应、 成为游戏的人  133

四  道德哲学的特点  137



第五章  政治哲学  140


第一节 自然、 自由与自爱  142

一  自然与自由  143

二  独与天地精神往来——倡导个体独立  154

三 人人不损一毫, 人人不利天下, 天下治矣——自爱与爱人  160


第二节 无为而治、 屈君伸民与道生法  166

一  无为而治的政治原则  166

二  “道生法” 的法治建构  174

三  屈君伸民的权力制约  181

四  圣人作为个体实现目的的辅助者  185



第六章  宗教哲学  189


第一节  最高信仰之 “道”  190

一 “道” 作为终极的信仰对象  192

二  信仰对生命的安顿  195


第三节 信道的特色  199

一  接受变化  199

二  发现自我  202

三  与人共在  208

四  与道合一  214



后  记  216

       任何经营性媒体(报刊、网站或个人)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、连结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;获权转载者需注明出处。否则将依法追究其责任。

        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欢迎各位分享信息及给予建议,邮箱scdxlzyjy@163.com

        欢迎访问寰球正道网 www.globaldaoism.com

欢迎关注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